我院教師徐翠華和羅戀戀于2019年11月1至3日參加了在在浙江理工大學隆重召開的“第八屆中美詩歌詩學國際學術研讨會”暨中美詩歌詩學學會第八屆年會。本次大會由中美詩歌詩學協會(Chinese/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oetry and Poetics, CAAP)主辦,浙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共有包括來自中國、美國、英國、韓國、日本、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在内的130多名詩歌領域的中美學者以及詩人。
在大會主旨發言及小組讨論中,中美學者及詩人呈現的關于詩歌與詩學的讨論展現了寬廣的學術視野、且不乏新視角新材料,讓與會人員受益匪淺。斯坦福大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著名批評家瑪喬瑞·帕洛夫(Marjorie Perloff)從反向詩歌閱讀的角度,分析了龐德作品《比薩詩章》中的視覺和聲音設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語言派詩人查爾斯·伯恩斯坦(Charles Bernstein)作了題為“諧語升華的雙重對話:喜劇、挪用與隻手鼓掌之聲音”的報告,論述了喜劇等藝術形式中諧音的運用及功能。另外,華盛頓大學布萊恩·裡德(Brian Reed)教授、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黃運特教授(Yunte Huang)、華中師範大學羅良功教授、馬薩諸塞大學特聘教授史蒂芬·特雷西(Steven Tracy)、北卡羅來納大學伊莉莎·查茲(Eliza Richards)教授、亞利桑那大學坦妮·内森遜(TennyNathanson)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傅浩教授、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勞裡·沙伊爾教授(LauriScheyer)等各自從詩歌的理論維度、文本研究與詩歌的翻譯藝術等方面做出見解獨特的發言。這次會議反映出中美國詩歌學界回歸形式的研究趨勢,例如聲音、視覺、表演以及新媒介等研究成為詩歌研究的新熱點。
徐翠華與羅戀戀參加了“迪金森專題”,分别從迪金森自我提升之務實思想以及迪金森的具身哲學兩個不同角度對迪金森的思想與詩作做出闡釋。她們同與會的中美迪金森研究學者、專家進行了頗有成效的交流與探讨。兩位老師均表示這次參會當代内容豐富,各類傳統及當代詩歌理的研究專題使她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