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琪,太阳成集团tyc234cc教育學專業2009級畢業生,後就讀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攻讀全球媒體與跨國傳播專業,獲碩士學位。現任CGTN中國國際電視台出鏡記者,曾報道2019年3.21江蘇響水特大爆炸事故,是CGTN第一個到達現場的記者,也是唯一一位女記者。今年的春節序曲剛剛響起,所有的國人就開始祈福武漢。她和大家的心情一樣,但記者的使命使然,她不隻是祈福,更是行動。今年2月1日到4月底85天的時間裡她先後前往溫州、武漢報道,走街串巷問民生,深入“紅區”(重污染區)贊天使,因為她相信每一個平凡人士的故事都值得被記錄和讴歌。
近日,學院有幸采訪到這位優秀校友,聆聽她講述這段“抗疫”的經曆。
使命使然,無懼風險赴一線
今年1月下旬,疫情使得武漢和湖北成為了全國人民關心的焦點,就連與湖北接壤的省份或者相互人口流動大的地區都受到了些許“過分”的關注。當人們戲稱浙江溫州為“湖北省溫州市”時,大家不難想象溫州的疫情有多嚴重。到底新冠肺炎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人們是否過度恐慌,疫情之下誰是智者,全民抗疫又該如何進行?每一個問号我都有想把它拉直的“沖動”。
2020年1月30日在上海專訪完張文宏教授後,2月1日我去了溫州。那時當地政府剛剛出台了25條緊急抗疫措施,市區街道一天比一天空曠,小區出口封得越來越嚴密,城中村裡喇叭宣講着防疫事項,菜市場入口也開始嚴格登記。醫院裡,我遇見了說自己“不怕死”來給醫護送愛心便當的市民,也了解到治愈患者回到村裡後依然會被“遠離”的遭遇;在機場,我看到了華僑從國外“人肉”背回的抗疫物資,在田間地頭,我也聽到了菜農“菜爛在地裡”和養殖戶“雞賣不出去”等等的擔心與不易。十三天的報道,我從種種細節中感受到了當地政府抗疫的決心和百姓的支持配合,也收獲了感動。2月13日,當得知我将繼續前往武漢報道的時候,當地為我籌集了數百隻口罩和其他各類防疫物資,并将我送上了去往武漢的高鐵。
溫州一切已開始“轉暖”,而武漢卻還是電閃雷鳴不時飛雪漫天。抵達武漢站的時候,高鐵為我和同事單獨開了一扇門,那種步入未知的感受我至今記憶尤新,應該也是帶有些許恐懼吧。我從溫州到武漢的當日,武漢報告的新冠确診患者較前日翻了十番,突破了1萬例,而巧的是,被網友調侃“英勇就義”的時任上海市長應勇也是和我們同一天抵達湖北。
圖一:2月13日晚徐夢琪和同事抵達武漢高鐵站
到達武漢的次日早上我便開始了工作。要說不累是假的,但比我早抵達武漢報道的同事更累。風暴中心總有屬于它的平靜,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援以及雷火神山和方艙醫院的建設已經使武漢的醫療資源擠兌得到了很好的緩解,我和我的同事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幫助,特别是穿脫防護服出入紅區時,醫護人員總是會照顧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我想,在那時的武漢,900萬人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故事,而每一個采訪對象也确實都令我印象深刻:武漢本地的大巴司機告訴我封城了之後他們感覺自己就像身處孤島,而支援到了之後又像打了雞血一樣;一位在疫情早期因攙扶病人而被感染的放射科醫生,在康複之後果斷捐出了自己的血漿;救别人卻沒顧上自己的夏思思和劉智明,留下了傷痛無處安放的家屬和同事;在大量醫療垃圾無人處理時,普通的環衛工人迎難而上;曾感染“非典”甚至一度病危的山西護士,這次再次請纓來到武漢,希望圓自己一個夢,照顧更多的人……
圖二:徐夢琪(右)和同事準備進入肺科醫院病房
關于武漢的記憶是複雜的,從一座冬天裡的空城,到最後的春暖花開,短短兩個多月,卻如一個采訪對象說的,“像經曆了四季一樣。”最後能平安回到上海,最大的感謝還是要給武漢人民,而我也期待,這段經曆過後,我可以更勇敢地去擁抱生命。
圖三:徐夢琪在方艙醫院門口采訪出院患者
唯有教育,感同身受為真知
徐夢琪本科就讀于太阳成集团tyc234cc教育學專業,而後選擇成為了一名英文記者。在本科就讀時,她就熱衷于嘗試各種新事物,比如遠赴非洲參加志願者活動、前往香港進行交換學習等。在她看來,記者是對年輕人綜合能力的鍛煉,這份職業不僅能使她通過多種渠道對社會進行多方面、深層次地剖析和記錄,還能使其站在客觀角度,對社會保持理性思考。
最後,徐夢琪寄語學弟學妹:“認識自己,路在腳下。願每一個廣外學子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