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由太阳成集团tyc234cc“‘教學學術’引領下的高校外語教師發展科研創新團隊”在北校區第九教學樓絲紡講堂舉辦了“‘教學學術’引領下的高校外語教師發展專題論壇”。廣外科研處處長陳彥輝教授、太阳成集团tyc234cc院長董金偉教授、黨委書記林紹雄、副院長吳岩教授以及團隊帶頭人權立宏教授和團隊成員出席了論壇開幕式。太阳成集团tyc234cc的部分師生以及來自其他兄弟院校的同行參加了論壇。
本次論壇邀請到了甯波諾丁漢大學馮安偉教授、香港大學Ora Kwo 教授、華南師範大學黃甫全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王雪梅教授和太阳成集团tyc234cc董金偉教授等教師發展領域的專家學者做主旨發言。主旨發言人還有團隊的幾位骨幹成員。論壇以“教學學術”(Scholarship of Teaching & Learning)作為理論基礎和研究視角,針對 “教學學術”的理論層面研究、高校外語教師素養研究、高校外語教師發展的文化生态研究等議題,共開展了九場主旨報告,緊湊充實,為參會者呈現了豐富的學術盛宴。
論壇分上午和下午兩場。首先,院長董金偉主持論壇開幕式并邀請科研處處長陳彥輝教授進行講話。陳處長簡要介紹了廣外在科研方面取得的進展,包括科研體制和獎勵機制的改革,随後向太阳成集团tyc234cc近幾年在科研實力方面取得的進步表示了祝賀和肯定。随後,權立宏進行發言。權立宏圍繞課題研究背景、課題研究總思路和議題、課題取得成效等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對團隊的過程管理和結果管理進行了總結,并針對我國高校外語教師發展現狀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反思。
陳彥輝緻辭
在專題環節,第一場報告來自馮安偉教授,他就中國合格英語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這一議題,闡述了自己的觀察和研究。馮教授指出:目前關于英語教師核心素質的實證研究較少。他通過回顧文獻,概括出優秀外語教師應具用的基本素質:創造性(creativity)、靈活性(flexibility)和熱情(enthusiasm)等。馮教授重點突出了反思以及實施行動研究對于優秀的外語教師的重要性。他總結指出:一位有競争力的外語教師,應該首先有強烈的内在動機和激情以及良好的語言技能,以使教師成為學生的模範。同時,教師應有意願和能力去反思自己的實踐,以改善實踐和教師本身。出色的外語教師應該要能夠走得更遠一點,要開展研究并傳播研究成果。
随後,王雪梅教授做了題為“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實證研究案例分析”的主旨發言。王教授首先就教師發展主題下的每一個研究領域和方法進行了介紹,使聽衆對教師發展研究有了較全面的理解。接着,她對比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的異同和各自的特點,并通過對國内外的多個研究案例的分析來加深聽衆對這兩種研究方法的了解。除了對研究方法和案例進行分析,王教授還指出,實證研究的關鍵問題,在于研究選題的性質、價值性、論文撰寫的邏輯性、以及文獻的新舊比例,給研究者尤其是新手研究者如何做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實證研究提出了諸多有用建議。
第三場主題發言來自Ora Kwo教授。她發言的主題是“Opportunities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Dissonance between knowledge and practice”。她的主要觀點是:在教育改革中,教師會更頻繁地遇到關鍵事件,要做把握性并不大的決定,内在價值觀會經曆考驗,盡管這些情況令人不安,他們依然是教師個人成長的契機,即教師學習的核心其實在于困境。她指出,要傾聽教師的聲音,使教師學習從教師内心和同行對話過程中産生。
許悅婷博士随後做了題為“A methodological review of L2 teacher emotion research: advances,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的發言。許博士對二語教師的教師情感研究做了一個研究方法上的回顧。她主要有四個研究發現:針對語言教師的教師情感研究大多數為質性研究,較少量性研究,而混合方法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針對普通教師的教師情感研究同樣也是以質性研究為主,但是量性研究和混合方法研究的數量在上升;相關研究需要更豐富的數據來源以及更加透明的數據分析過程;量性研究和混合方法研究數量的上升,歸功于經過嚴謹真實的教師情感要素的發展以及研究者對量性和質性數據更加均衡的了解。
論壇的下半場黃甫全教授首先做了題為“論教學學術作為一種公共學術——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論原理”的報告。他首先介紹了公共學術的背景,随後引出教學學術的公共學術整合模型,指出英語學科的價值是在實踐中産生的,這是教學學術的知識生成本體論原理。他同時指出要再造教師教育,使專業就是教學,這是教學學術的知識生成方法論原理。最後,黃教授指出,随着學習中心理念的傳播,課程教育學知識研究(PCKS)中的“可學性”得到彰顯,因此應過渡為課程學習化知識研究(LCKS),這是教學學術的知識生成認識論原理。
主題研讨環節
來自香港聖公會陳融中學的姚博士則探讨了香港英語教師在應對當地新課程改革時的專業發展表現。她發現,英語教師在培訓課程中,會産生多種改變,包括他們的領悟、教學實踐、認知以及專業水平;同時,在培訓過程中,機構話語占主導地位(managerial discourse),老師的想法并沒有被考慮其中。
柯曉玲博士就“現象學視角下的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研究”做了發言。柯博士指出,身份認同是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盡管成果豐碩,但在理論研究和研究上方法上較為單一。而現象學作為一種哲學思潮,又作為一種質性研究的方法論,可以對微觀層面上的教師身份認同研究進行有益的補充。柯博士還介紹了現象學研究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如要設計一系列的步驟來避免或盡量減少研究者強加給數據的預設和建構以及現象學研究範例,最後她指出現象學對我國教師身份認同研究的啟示。
魏海苓教授則利用CiteSpace V文獻計量可視化軟件對研究教學學術的代表性期刊《社會學教學》進行了文獻分析,時間跨度為1973年到2018年。分析的内容包括作者情況、論文情況和共引網絡等等,充分把握了美國教學學術在學科領域發展的特點,給予我國教學學術研究有益的參照。
最後一場專題報告來自董金偉教授,他發言的主題是大學外語教師發展的文化生态。他以G大學Y學院為例,利用教育文化生态系統理論,包括外圍系統(Macro-system)、外層系統(Exo-system)、中間系統(Meso-system)和内核系統(Micro-system),分析了外語教師發展的文化生态。他的研究發現:Y學院的文化生态屬于一種創新性學院文化,在其建構、發展過程中先後經曆了專注教學期、轉折變化期、穩定發展期三個階段;其教師則分别從集體專業學習、以教學改革促專業發展、關注教師發展的學習策略等方式、方法、途徑中得到程度不同的發展。
在互動交流環節,太阳成集团tyc234cc教師李惠胤提出疑問:除了發表論文之外,還有其他什麼方法可以讓教師達到教學學術的要求。Ora Kwo教授、黃甫全教授、馮安偉教授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思想的火花四濺,現場氣氛達到最高潮。整場論壇從上午9點持續到下午6點半,幹貨滿滿,參會者紛紛表示收獲頗豐。論壇在權立宏的總結發言中圓滿落下帷幕。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