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9日,受太阳成集团tyc234cc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特邀,泉磐教育公益講師團隊帶領我院學生開展了四場以 “家庭教育” 為主題的工作坊。本次活動優先面向選修《家庭教育學》課程的學生開放,同時也歡迎學院其他學生報名參與。經自願報名,全院共有50 餘名學生參與了本次活動。兩日過後,學員們不但親身學習了家庭教育的專業知識,掌握了将教育理論應用于生活實踐的方法,亦在深刻的自我覺察中實現了個人成長。
導師領航,沉浸體驗,深探教育肌理
憑借深厚的專業積澱與豐富的實踐經驗,泉磐教育的黃祖娟、李绮萍、鐘映荷與李更新老師為學員們開啟了一扇探索家庭教育奧秘的大門。四位老師精心設計了豐富多樣的活動,引導學員在沉浸式學習中深入挖掘家庭教育的内涵,洞察自己的成長軌迹,了解與家人、學生、家長等不同群體溝通的實用技巧,思考家庭與教育領域“科學而有智慧的愛”的特質。



課堂精彩瞬間
積極參與、坦誠分享,共創活力課堂
在累計12小時的工作坊中,學員們通過充實緊湊的互動對“正面管教”“傾聽與鼓勵”“心理營養”等家庭教育核心理念形成真切認知。首日上午,學員們通過寫下自身20個優點、交流課程期待、制定班約分工及模拟家庭組建等遊戲破冰互動,既發掘彼此閃光點、快速建立聯結,也對理想家庭教育模式展開了生動探索。


破冰歡樂時刻
下午,老師們通過趣味測試生動闡釋頂牌理論。該理論将生活态度取向劃分為四種典型類型,每種類型在養育實踐中既有獨特優勢,也存在改進空間。在老師引導下,同類型學員組成小組。互相交流生活體驗後,各組創作海報總結人格特征,直觀展現頂牌對養育風格的影響,并進行現場展示與宣言。這一過程不僅深化了學員自我認知,更揭示出家庭幸福感與父母人格特質及行為調整的内在聯系。

各組集體創作創意海報
次日上午,老師們以輕松的手指遊戲為切入點,引導學員深入探讨各類管教方式的優劣。通過系統分析懲罰的4R特性(憤恨Resentment、反叛Rebellion、報複Revenge、退縮Retreat),學員們認識到:頻繁懲罰雖見效快,卻會給孩子帶來負面感受,長期效果不佳。随後,課程聚焦"私人邏輯"概念——這種影響個人感受與判斷的内在機制,既受管教方式塑造,也能通過積極管教調整關鍵環節,從而産生良性改變。


遊戲點燃熱烈讨論
随後,學員們深入研習行為分析"冰山理論",掌握從行為表象洞察深層歸屬感和價值需求的能力。通過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等深層意蘊,家長得以真正走進孩子内心,精準彌補其價值缺失。各位老師進一步解析了溝通五層次理論,指導學員建立、發展、維護深度溝通的技巧。在繪制理想/現實中的父母/孩子海報時,學員們深刻體悟到情感期待的雙向性。最後,結合"掌心裡的大腦"理論,學員們實踐了情緒管理與正念技巧,學會運用積極心理暗示維持積極心态,促進持續成長。

學員們深入學習、交流理論知識
活動現場,老師們還精心設計多輪角色扮演,讓學員親身體驗啟發式提問與命令式要求、共情回應與自我中心答複、真誠鼓勵與空洞表揚之間的本質區别。在真情實感與歡聲笑語中,家庭教育理論走出專著,生動落地。學員們不僅掌握了緩解家庭矛盾的具體方法,更在實戰中培養了尊重,信任他人、深度換位思考的能力,切身感受到給予孩子恰當心理滋養的重要性。這種參與式學習讓各位準教師對教育實踐有了更立體的認知,為未來的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思考維度。


角色扮演精彩瞬間
學員心聲,收獲與反思
在工作坊結束後,學員們通過微信、明信片等方式分享了各自的感受和收獲:
“我覺得這兩天的收獲更多的是知行情意下方的情意,更多的是人格的發展和完善,而這些是最底層的,也是自我到達一定階段後必須突破的瓶頸。我們過去都偏向于‘知識改變命運’,所以拼命學,覺得學得越多,越好就一切都好起來。但現實往往是我們學得好,不一定就過得好,因為我們在過程中忽視了自我,自我的探索,自我創傷療愈等等。這些才是真正問題的根源,是藏在冰山下的不容易被看到的,而知識和行為更像是表征,冰山能夠被看到的一角。”
“這兩天老師分享了很多在職場、社會上的人生經驗,也讓我覺得自我人格的發展和自身的變現能力非常重要,我也需要不斷探索和挖掘自身的優勢,找到自我,綻放自我,在滾滾浪潮中活出自我。特别感謝祖祖老師和她的團隊,給我們帶來了很精彩、很開闊視野的活動,也非常感謝小攝影師弟弟,我在他身上也看到了更多未來的希望,看到了一個優秀的家庭教育模範!最後,我也想感謝自己,感謝自己當初選擇了參加工作坊,感謝這一路走來自己對自己所有的支持和鼓勵!”
“兩天的工作坊我覺得是實現了我來這裡的初心的:更加覺察到家庭的困境,并找到一些解決方法,不那麼無力。甚至遠超我想要的的答案,也讓我更加看清了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以後想當什麼樣的父母......”
“兩天的家庭教育學工坊結束了,給我最大收獲的是‘共情四部曲’中啟發式提問部分,祖祖老師對我提問的回答。在過去,大家都強調共情,反複說要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當自己嘗試共情他人時,常常希望給他人建議,希望能夠幫到對方,也因此常常忽略了對方真正的需求及意願。啟發式提問并不是從共情者的角度思考,而應該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提出對方在情緒下能接受的方式,或者由被共情者提出。當我們真的看到了對方的情緒,我們也真正地站在了ta的旁邊。而在不同的關系中,啟發式提問也會有不同的運用,在朋友之間,通過詢問‘我能為你做什麼’,可以了解對方的需求。在許多的情況下,或許讓情緒多停留一會,不要着急着“解決問題”能夠讓事情變得更順利。人的一生都在追尋歸屬感和價值感,或許當情緒得到了共情,這便是對歸屬感的一種追求。怎麼更好地共情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今天能夠有所啟發,對我而言是很大的收獲,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實踐了!”

學員感謝賀卡
在收到學員們深刻動人的反思後,老師一一回應并寄語學員們:
見天地,知敬畏所以謙卑;
見衆生,懂憐憫所以寬宏;
見自己,明歸途所以豁達。
我們的互動是見衆生的一個維度。無論見天地還是見衆生,都是為了遇見那個本自具足的自己。
結語
為期兩天的工作坊,不僅是一次知識的傳遞,更是一場心靈的共振與自我的深度探索。學員們真摯分享,字裡行間閃爍着覺察的靈光。這份滿載着感動與實踐勇氣的經曆,必将内化為學生們成長路上最堅實的基石。它不僅助力他們成為更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更将指引他們在未來的人生角色中,以更完整的人格、更深厚的共情與更清晰的自我認知,去影響和點亮更多的生命。
學院将繼續搭建這樣啟迪心智、連接靈魂的平台,助力每一位學子在教育這片廣闊的天地中,不斷探索,持續成長,最終成為能夠引領未來的卓越教育力量。
工作坊結束後,滿懷感激的學員們自發衆籌,為講師們獻上了承載心意的鮮花與卡片,為這段共同成長的旅程畫下了溫暖的句點。


班級合影
(初審:李敏嘉 複審:劉之遠 終審:駱銀花)